
我們真的長大了嗎?—— 關於成熟、選擇與憤怒的一點思考
我們真的長大了嗎?—— 關於成熟、選擇與憤怒的一點思考
作者: 元帥
成年人所謂的「成熟」,到底是什麼?
如果你問我,我可能更傾向於從心理層面去理解,而不是單純生理上的「長大」、「成人」或「成年」。
因為,身體的發育只是時間推動的結果;但心智的成熟,卻需要意識和選擇。
那麼,一個人算不算成熟,我覺得往往可以從一件事來判斷——他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幼稚的反義詞是成熟,而幼稚的表現常常是任性。
所以,一個成年人如果刻意「假裝小孩」,那就是幼稚。
可是反過來看,所謂的「成熟」難道就是忍耐、就是隱忍嗎?
網路上流行一句話:「小孩子才做選擇題,成年人是 —— 我都要!」
乍聽之下,好像是一種霸氣的宣言:我不需要取捨,因為我有力量。
但真的是這樣嗎?
在我看來,不會思考的人,才是單純;會思考的人,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選擇。
成熟,恰恰不在於「我都要」,而在於「我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」。
你真的了解「憤怒」嗎?
很多人對憤怒的第一印象是負面的:
覺得那是一種失禮,是沒有教養、沒有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。
於是我們常常聽到:「忍一忍,海闊天空」。
彷彿忍下去,就能解決問題。
可是,忍真的等於不憤怒嗎?
在我看來,忍更多時候只是一種「壓抑」。
壓抑之下,憤怒沒有消失,而是換了個形式存在。
小孩的憤怒是直接的、外放的 —— 哭、喊、摔東西。
大人的憤怒卻常常變了樣,因為我們長大之後有了「羞恥心」,於是那份直接的情緒會被遮掩,轉化成一種「挫折感」。
而挫折感累積久了,就可能演化為一種空洞、發腻的情緒狀態。
這種狀態,最容易被酒精、藥物,甚至宗教等方式放大或麻痹。
我們用「逃避」去取代「面對」,把責任交給神、交給外物,卻失去了審視自己的機會。
這樣的「大人」,真的成熟嗎?
我覺得很多成年人,其實是在「利用」憤怒。
憤怒被拿來當作一種遮羞布:
我發火了,就意味著錯不在我,情緒的責任可以推到別人身上。
於是「發火」就成了合理化自己行為的藉口。
你仔細想想,這樣的邏輯,和三歲小孩耍脾氣,有多大的差別?
大人真的比較聰明嗎?
抑或只是換了一種更複雜、更隱晦的方式來任性?
憤怒本身不是錯,問題在於我們如何面對它。
如果我們因為「服從」別人,而壓抑自己的憤怒,那麼我們就錯過了一次成長的機會。
真正的「長大」,就是從「服從」到「不服從」的過程。
接受自己,才可能改變。
我很喜歡一句話:
You can’t change what you don’t accept.
——你無法改變你所不能接受的。
所謂成熟,不是壓抑掉情緒,而是接受自己如實的樣子。
哪怕那個樣子,並不是你最喜歡的版本。
當我們開始能夠理解自己的憤怒,甚至同理別人的憤怒,那才是真正的長大。
因為我們知道,那背後其實都源自於一份不安與恐懼。
所以,成熟不是「我都要」,也不是「什麼都能忍」。
成熟,是敢於面對憤怒,看到恐懼,接受自己,然後在取捨中走向更清醒的選擇。
而我們,真的長大了嗎?
這或許才是值得我們不斷追問的問題。
***35easy生活饗樂版權所有。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***
Comments are closed.